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(2022年版)》提出,“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,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、教学的一致性,促进‘教—学—评’有机衔接”。已有研究聚焦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概念内涵、要素划分与实施路径进行了系统探索,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目标定位模糊、实操性不强等问题。一方面是评价维度设计模糊不清,导致在教学听评课活动中,教师不明晰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要达到哪些标准,以及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;另一方面是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在认知维度有了一定研究基础,但在情感维度仍然缺乏深入探讨。在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背景下,建构融合情感维度的情知教学评价体系,是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着力点,也是促进课堂评价范式转型的试验田。
一、基于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情知教学变革
情知教学指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辩证统一。所谓“情”,是指教学中的非认知因素,即情感因素;所谓“知”,是指教学中的认知因素。认知与情感并不是对立存在的,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渗透、相互作用、相互激励、相互交融,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,又关注情感提升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。
基于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情知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:一是在目标设定层面,以学生为中心,关注情感与认知的协同发展,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;二是在任务实施层面,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为情知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立体化的框架结构,确保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同步落实;三是在评价机制层面,情知教学丰富了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内涵,使评价不再局限于认知层面,而凸显出“情感”这一关键变量。
二、指向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情知教学评价体系构建
基于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情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认知与情感两个特征属性,从目标、任务、评价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,建构了聚焦素养的目标、聚焦情感的目标、融合实践的任务、融合情感的任务、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、促进情感发展的评价等六个维度的评价指标(见下表),成为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导向下开展情知教学课堂评价的具体依据。

基于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情知教学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表
(一)目标是“领头羊”,引领任务方向
聚焦素养的目标。学习目标是课堂活动的明线,紧紧围绕各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,并细化为具体目标的实施路径。目标制定要有适切性,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个体能力水平的差异,因生制宜,因材施教,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。同时,目标要具备具体性、层级性、基础性、可操作性,让学生由易到难逐级完成学习目标。师生要对目标有一致的理解,共同促成目标的达成。
聚焦情感的目标。情感目标是课堂活动的暗线。情感目标的达成不仅是要发展学生学会学习、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,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升兴趣和好奇心,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,增强学习自信心。目标制定要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,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,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。
(二)任务是“实践者”,驱动目标践行
融合实践的任务。衡量情知教学的有效性,任务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致是关键着力点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聚焦问题导向,深度挖掘任务的价值性,包括任务对学生知识技能、迁移应用、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提升。教师要提供可供学生自主探究、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资源,同时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,让学生在任务中主动参与分工、合作、交流、研讨等环节,完成学习目标。
融合情感的任务。情知教学的情感任务要聚焦生活情境进行创设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并通过同伴交流、师生互动等方式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,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,在任务中做到层层深入、步步递进,在情感上做到以情促知、情知交融。例如在《桥梁设计》课程中,学生通过观察、分析并了解桥梁承重设计的物理知识后,团队协作搭建兼具美学与力学的桥梁模型,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。
(三)评价是“反馈者”,助推目标落地与素养提升
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。情知教学中要体现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,并设计好相应的评价标准。在任务实施过程中,教师要明确评价方式,知道有哪些学习证据可以佐证目标和任务的达成,比如课堂提问、小组展示、作业反馈、评价量表等。同时,通过自评、互评、师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学习目标的差距,使“教—学—评”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,不断基于评价反馈即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,促进学习的深度进行。
促进情感发展的评价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认知反馈的同时,还要进行情感上的辅助,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层面的正向促进作用。一是积极性评价。通过赞赏的方式,运用具备积极暗示的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给予评价,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,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。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道:“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,同时见解还这么深刻,同学们掌声鼓励优秀的他。”二是特色性评价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充分尊重、挖掘个体的特点与优点,激发学生的自信心。比如学生完成一道较难的立体几何证明题时,“某某同学是班上数一数二的立体几何解题高手,有立体几何相关问题的同学可以课后与他交流学习”,这样的特色性评价具有针对性,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。三是主体性评价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参与到课堂评价过程中,通过自评、互评提升自我评价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,进而剖析自身问题,提升情感体验,建立良好的生生互动、师生互动关系。比如小组完成合作展示后,再一起探讨反思展示过程,评价和总结本小组在此次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,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。四是象征性评价。即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考核标准或实物激发学生的正向情绪,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、个人展示等活动中,通过情感反馈强化自主学习行为。
三、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导向下的情知教学实践抓手
(一)聚焦评价先行:逆向教学设计促进目标达成
教案设计是课程实施的关键。麦克泰格(McTighe)曾提出“评价先行”的逆向教学设计,在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导向下,评价是衔接教与学的有效载体,在情知教学设计中,教师要依托教学评价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要素,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学习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达成。在实践路径上,一是确立情知目标,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,明确课程应该达成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;二是确定评价标准,在情知目标导向下建立基于证据的评价标准;三是规划学习任务,依据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,在生活化的情境下引入概念,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逐级解决问题,最终以反思促进情知内化。这样的设计路径保证了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明确指向情知目标,并一一对应评价标准,使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,有效推动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与情知教学的融合。
(二)坚持素养前行:提升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素养
形成性评价作为“教—学—评”一致性的关键要素,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,是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。因此,提升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素养是落实情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。一要深化理论认识,教师要超越一般性评价层面,理解形成性评价“以评促学”的本质内涵;二要强化相关培训,改变教师评价观念,提升教师评价水平;三要设计好认知推进和情感投入双维观察量表,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实时监测、记录、反馈学生的认知推进和情感参与情况,为即时调整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。
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“十四五”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“‘双新’背景下情知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”(JG24CA005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
(作者侯瑞新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,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一级教师;兰甜甜系大连教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,中学高级教师)
《人民教育》2025年第17期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